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OR8A-EP4:争斗时(11)

1984年9月末,先经历了对国际友人来源的狂喜又经历了这些只会添乱的外国志愿者们给战线造成的种种困扰过后,从上到下都在情绪上有过好一阵大起大落的巴基斯坦军队总算勉强结束了突如其来的混乱局面。尽管外国志愿者们仍然在对巴基斯坦军队的正常军事行动指手画脚,这些人提供的物资援助和额外人力无疑有助于巴基斯坦的将军们缓解东孟加拉的危局。

面对着手段齐出的孟加拉人,巴基斯坦军队的应对措施也很简单:要在所有战线上给敌人以迎头痛击,绝对不能让孟加拉人在任何战场上取得胜利。指挥官们一方面将更多的兵力堆积在战线上,另一方面频繁地调动辅助部队前去剿灭游击队、根除敌人最大的资源所生长壮大的土壤。为了达成目的,他们免不了要从东孟加拉继续征召士兵,而即便是最能言善辩的指挥官也很难在这时开出令人满意的空头支票。

人心又一次浮动起来,一些已经足够悲观的军人开始尝试着为自己寻找后路。在这些各怀鬼胎的不稳定因素之中,约书亚·米切尔或许是最特别的那个:他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是为了什么外国机构的利益,而是为了让他们的团队能够在孟加拉危机之中生存下去、完成他们前来这个平行世界所必须完成的使命。

一直以来,米切尔很好地扮演着对巴基斯坦军队忠心耿耿的外国志愿者的角色,他总是能够在完全服从上级指示的同时圆满地完成任务,光这一点就足以让他的许多同僚羡慕了。当那些从五湖四海赶来支援东孟加拉的外国志愿者们做出了种种令盟友失望的举动时,米切尔本人俨然成为了唯一的清流,这使得和他相识的游骑兵部队指挥官和士兵们都不再怀疑他:他们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怀疑其他人了。

有了这份保障之后,约书亚·米切尔得以打探到许多常人无法接触到的情报并将其间接传达给麦克尼尔方面。东孟加拉有很多秘密,其中不乏米切尔只要接触了就会粉身碎骨的机密,因此他只会在乎同麦克尼尔和伯顿所说的生物武器实验相关的情报。虽说他上次冒险地和帕克配合着摧毁了其中一个设施并转移了部分资料,短期内他不敢再做类似的事情了,不然躲藏在乱局之外的幕后黑手迟早会找上他。

但他万万没想到过于卖力地工作反而也让他变得显眼起来。就在他遵照上级的指示兢兢业业地协助附近的巴基斯坦士兵构筑防线的时候,不甘寂寞的上级又找上了他,只说要和他商量些事情。

“米切尔,不瞒你说,就目前的战况来看,我们的胜算很小。”站在刚被清理过的烂尾楼里的巴基斯坦游骑兵军官用仍然带着口音的英语试探性地向米切尔询问对方的打算,“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咱们得……保证自己饿不死,是不是?”

“长官,我不是很担心这些事。”米切尔用惯常的话应对着上级的试探,“如果我们输掉了战争,我还有回国的机会。”

每次都用同一句话来应付的米切尔在几个月里已经见到过了太多不同的反应。起初巴基斯坦人会对他冷嘲热讽,几个月之后就不再有人这么做了,取而代之的或是破口大骂或是哀求,更有人不顾脸面地请求米切尔在大厦将倾的时候把自己也带走。遗憾的是,自从那些外国志愿者成批成批地从大洋彼岸赶来之后,米切尔开出的空头支票就失去了效力,不止一个人信誓旦旦地对米切尔说,像他这样的外国人如今是很难安全离开东孟加拉的。

“可别以为他们会轻易地放你走。有这么多外国志愿者参加了这场战争,就算孟加拉人愿意假装善良地放走你们,我想德国人和印度人也不会松口的。”模样很是颓废的军官冷笑着,“咱们一起在战场上拼杀了这么久,我看在这份交情上才好心提醒你……别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就只有你像个工具一样只管到处为别人的事情奔波。”

“唉。”米切尔看了看外面那些无精打采地躺在掩体里休息的士兵,他总觉得这些士兵的身上缺少一种斗志。既然有人如此热衷于把他拉下水,现如今他也没必要自恃清高了。“长官,这事说来简单,但我和我的人长期都在最危险的前线作战,只有需要补充人手和装备的时候才会短暂地离开前线。要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接触到更多的机会,也许我会做些能让我看上去更精明的事。”

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约书亚·米切尔在走进这座烂尾楼之前是他所在的部队里少数甚至是唯一仍然坚守着职业准则和信条的人,而当他离开时,他已经成了共犯之一。不如说这是他早就计划好的一步,这些人在需要依靠他的能力的前提下少不了要先拉拢他,而他可以借着这个机会继续调查那些分布在东孟加拉各地的秘密基地。

说起来,这些自以为找到了退路的军官们真正应该感激的是彼得·伯顿和阿克图尔斯·蒙斯克,因为正是这两人为他们间接地提供了一个在中饱私囊的同时又能避免在战争结束后迎来规模更大的清算的机会。本着恢复乡村地带秩序的目的,巴基斯坦军队在缺乏足够掌控力的情况下只得将乡村地区交给了其盟友,而不同的承包商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其中,主张用乡村地带的和平为其他战场争取更多时间的蒙斯克取得了最好的成效,以至于就连孟加拉游击队控制区最近也传出了一些听起来对泰伦矿业公司有利的传闻。

米切尔不在乎那些传闻,他只知道伯顿和蒙斯克都准确地抓住了在战火中受苦受难的人们的心理。没有多少人生来喜欢整天冒着生命危险冲上前线出生入死,大部分人参加战斗的理由可以归结为迫不得已。结束乡村地区的动荡,也许会有助于在乡村地区率先实现休战,让战争对平民的影响持续下降,如此一来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因为全家不幸遇害而满怀仇恨地加入到这场血战之中。

据伯顿说,蒙斯克起初对这个计划并不是很热心,但那个只要决定去做就决不反悔的男人很快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有着管理好这个项目的能力。以巴基斯坦军队和外国志愿者们提供的物资加上伯顿在巴基斯坦的一些文官朋友们的政令作为基础,泰伦矿业公司招募的临时工们和那些暂时还没有加入到这场战争中的村民们一同努力地重建乡村地区的正常生活状态,这少不了要和那些地下黑市商人打交道,但伯顿和蒙斯克都不在乎这些。在他们不计成本的投入之下,逐步有了起色的乡村也引来了孟加拉游击队控制区农村居民的关注。

约书亚·米切尔所找到的业余工作正是同这桩见不得人却又至关重要的生意有关,他和他的手下需要假借押送重要物资的名义完成双方之间的秘密交易。战争还在继续着,不堪其苦的平民却从中艰难地寻找着新的生存方式,而米切尔绝对不会把这类行为一概地斥责为通敌——如果他处在类似的立场上,说不定他也会做些类似的小生意。

除非交易对象是和NOD兄弟会一样危险的群体。

他花了几天的时间来准备自己的方案,在此期间他不得不应对孟加拉人的新一轮进攻。几个月的时间里,约书亚·米切尔眼睁睁地看着孟加拉人从一群只能使用偷盗来的步枪的散兵游勇进化成了拥有坦克、飞机、大炮和德军及印军顾问的【军队】,所幸这支不成体统的军队仍然不够熟练。

“敌人的火力不足以压制我们,等他们发起进攻的时候,我们要在友军的火力掩护下向他们的战线上最薄弱的位置发起进攻。”战斗打响后仅仅几分钟,米切尔就判断出了孟加拉人的缺点。他告诫自己的属下先按兵不动,而后向他们布置了新的作战任务,“遭遇装甲猎兵的时候,按照预备方案来办。”

从正面战场上发起进攻的孟加拉士兵的成分依旧复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乡野间走出的游击队员,另一些则是在德国人和印度人的军营里接受了六个星期左右的速成培训的新兵们。这些士兵们凭着对敌人的一腔怒火,笨拙地按照上级的指导发起进攻,有时甚至完全不顾周边实际情况而只想着上前把这些与他们不共戴天的仇敌杀个片甲不留。

每当见到不要命似的冲上来的孟加拉士兵时,米切尔都会及时地告诫自己的手下不要和对方硬碰硬。在武器装备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和一群连性命都不在乎的士兵拼杀,纯属是自讨苦吃。

约书亚·米切尔手下的几十名士兵按照他的命令看守着防线的紧要处,这道防线是由部分被巴基斯坦军队征用的建筑物和被双方的炮火炸塌后倒下的大片废墟连接成的,而且恰好阻挡住了孟加拉人向东侧的城镇进攻的道路。无法在道路中断的情况下把德国人支援的那些宝贵装备凭空运过去的孟加拉人除了强攻之外别无他法,除非他们能够通过游击战消耗守军的实力,这也是米切尔的上级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必须结束乡村战事的原因之一。

战战兢兢的巴基斯坦士兵们坚守着防线,他们谨慎地观察着敌人的行动,只怕贸然开火会提前把弹药消耗干净。与此同时,他们的对手也抱着同样的心态穿行在枪林弹雨之中。本应在孟加拉士兵们迅速逼近的时候及时压制对方的机枪手焦虑地在两个方向之间迟疑不定,他已经不是头一次在战斗进行的过程中面临着弹药不足的窘境了。

旗鼓相当的对手之间的对抗持续了二十多分钟才转入更加激烈的阶段,那时一伙孟加拉士兵在试图绕过防线的过程中遭到了从防线内涌出的巴基斯坦士兵们的迎面反击,由此拉开了血战的帷幕。受到了号召的孟加拉士兵们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全面进攻,有些士兵依照着德国人的教导严格地在不同废墟构成的掩体之间辗转、甚至连每前进一段路要向着敌人所在的位置打出几发子弹都要严丝合缝地参照教官的指示来做,而更多的孟加拉士兵则完全顾不上这些,他们眼中只有那些只要活着就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痛苦和折磨的敌人。

这场景于米切尔而言,熟悉得令他有些反胃。在敌人缺乏更多武器的时候,他们只需要躲在防线后面向着胆敢前来送死的敌人开火就行了,上一次他碰到像眼前这些孟加拉人一样不自量力的对手还是剿灭NOD兄弟会的时候。虽说NOD兄弟会不乏使用比GDI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的精英部队,许多地区的NOD兄弟会武装组织顶多算得上自发组成的散兵游勇,那些连爆炸武器都很难搞到的家伙在GDI的高墙面前也只有死路一条。


页面连接:http://www.tjlongliantang.com/news_0_amtmt/tstgtosk.html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镇魂小说网牛文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