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朱由校感叹道,「我怎么听着,这翰林就跟那苦守寒窑十八年的王宝钏似得,看起来是为了前途恪守不渝,实际上就是沉没成本太高,导致再也无法退出现行决策。」

启明笑眯眯地道,「其实相较于守节的寡妇,翰林一般都更愿意用现代人所谓的‘剩女’来自比,从理论上来说,王宝钏是可以随时改嫁的,但是如果翰林们在翰林院中熬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仍然没能入阁,那就是毫无退路得亏本了。」

「当年沈一贯就是扎扎实实地熬了二十七年才入的内阁,他在翰林院当编修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趣诗给同年的王家屏,‘何劳赤眼望青毯,汝老编兮我老编。司业翩翩君莫羡,也曾陪点七年前’。」

「他自嘲自己是与荣禄无缘的老编修,即便升到了国子监司业,却不是令人称羡的美官,下次升官还得再等六、七年,如同一个家中嫁不掉的老闺女。」

「而国子监司业,则已然是正六品的京堂,是京城直属衙门的长官,转迁到国子监后,最终依然有可能以国子监祭酒的身份入内阁,但是即便如此,对于翰林来讲,这个官职还是没能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

「因为如果一考上进士就立刻去地方做官,虽然起步也大概只是一个正七品的知县,但是一旦有了政绩,十几年后怎么也该当上封疆大吏,执政一方了。」

「而若是选择留在翰林院里面走从庶吉士入阁的清贵路线,那将来肉眼可见的十几年都会停滞在七品到六品这个阶段上,加上之前读书科考的时间成本,相当于人生的大半辈子都寄托在‘入阁拜相’的希望上了。」

「换位思考一下啊,宿主,如果你不是一个一出道就爆红的顶流明星,而是一个群演出身的十八线,你在演艺圈里混了将近二十年都还是半红不紫,你会试图中年转行,从另一个行业的底层重新做起吗?」

朱由校道,「既然这翰林半途而废的成本那么大,这能成功入阁的翰林,应该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阁臣之位才对,怎么还会因为党争斗成历史上那个样子呢?」

启明道,「宿主你要这样想,就是因为入阁的沉没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所以才导致能熬到最后的无一不是能豁得出去的狠人啊!」

「大明设计这一套入阁制度的初衷,一是为了磨砺人才,让他们熟悉国情,二呢,则是用‘入阁’作为胡萝卜,牢牢地吊住这些天之骄子,促使他们围着皇帝打转,以免他们生出动摇统治的心思。」

「但凡是寒窗苦读,通过科举一步步考上来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想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的。」

「然后这些人里面最拔尖的那一批人,放弃了用功名立刻兑换利禄的机会,转而选择在翰林院里坐冷板凳,一坐就坐二十年,这么煎熬出来的人,能是省油的灯吗?」

「倘或他们入了阁后,发现自己仍然不能随心所欲地大展宏图,仍然有政敌在他们的仕途上当拦路虎绊脚石,他们能不用尽浑身解数去作斗争吗?」

「如果他们不斗,他们便对不起自己先前苦熬的那二十多年,所以越是到了晚明,官僚制度越是完善,内阁之中的政斗也就越是凶狠。」

朱由校回道,「说白了,就是‘内卷’嘛,资源高度集中于皇权,导致这群人精为了让皇帝高看一眼,就只能跟笼子里的蟋蟀一样斗来斗去。」

「明明是挺聪明的一群人,为了权力,竟然都活得没人样儿了,给你这么一讲,我都不忍心责怪钱龙锡在历史上跟袁崇焕一起谋杀毛文龙了。」

「王宝钏的故事,那是戏文里瞎编的,但钱龙锡是切切实实在翰林院里待了十八年,要是换我守了十八年寒窑,又突然侥幸被皇帝抽中,入阁拜相,那我为了向皇帝表忠心,恐怕会比钱龙锡做得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启明点头道,「没错,钱龙锡杀毛文龙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向崇祯皇帝表忠,魏忠贤倒台之后,阉党逆案多半由钱龙锡负责主持审理,故而阉党分子对其恨之入骨。」

「钱龙锡为了防止阉党反扑,自然要牢牢地抱紧崇祯皇帝的大腿,所以崇祯皇帝布置下去的任务,钱龙锡总是完成得相当积极。」

「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崇祯皇帝显然是不喜欢毛文龙的,因此当袁崇焕对钱龙锡提起,他的五年平辽战略,是从东江镇入手的时候,钱龙锡并没有及时提出警告。」

朱由校听罢,暗自叹了一声,再没有回应启明。

钱龙锡按部就班地带着朱由校通读完课文后,便兀自退后一步,将位置让给了另一名讲官,使其继续完成日讲流程。

明熹宗的日讲流程,是在泰昌元年时,方从哲为其亲自定制的,与隆庆六年时,张居正为明神宗所设计的日讲仪程基本一致。

总体而言,是先讲“四书”,次谈历史,最后再讲“五经”,“四书”的部分从《大学》讲起,“五经”部分则自《尚书》讲起。

这套课程当然是有讲究的,《大学》乃圣帝明王之学,《尚书》所记乃二帝三王道统之传。

帝王教育以《大学》、《尚书》开讲,是要求皇帝正君心、立纲纪,从而实现“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的王道理想,达到“内圣外王”的终极境界。

史书的选择则相对灵活,要么是宋人江贽所编定的《资治通鉴节要》,要么是记载着大明历朝皇帝语录与祖宗家法的《皇明宝训》,要么是万历年间张居正所主持编撰的,更适用于儿童学习的《帝鉴图说》。

不过较为讽刺的一点是,根据朱由校所继承的原主记忆来看,直到他穿越之前,明熹宗都未曾读遍四书五经,“四书”部分仅读了《大学》与《论语》,“五经”部分则只读了《尚书》与《诗经》。

换言之,倘或以科举选拔人才的标准来衡量皇帝的学问,明熹宗是绝对比不上在场的任何一位鸿儒的。

但是负责讲解的那位讲官一上前,朱由校便察觉出他十分紧张,整个人的神态语气,都不禁让朱由校想起现代那些参加综艺节目的素人。

毕竟相对于“读”,“讲”的这一环节难度显然更高一些。

为皇帝讲书,有利有弊,大明日讲官因讲书而获谴的并不在少数,经筵附带为天下表率的表演性质,尚且能让讲官照本宣科,而日讲讲官进讲之时,面对的只有既定教材。

日讲讲官为皇帝讲书前,需要事先拟好讲章,但是按照规定,日讲的讲章是不能带到御前小课堂上的。

因此日讲讲官为皇帝进行讲解时,全凭自己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事先拟好的讲章记忆进讲。


页面连接:http://www.tjlongliantang.com/news_0_omsksl/tymmmkst.html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棉花糖小说网吉林省柏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